紡織企業:順差下的高成本之憂
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半年經濟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進出口總額達13549億美元,同比增長43.1%。其中,出口7051億美元,增長35.2%;進口 6498億美元,增長52.7%。進出口相抵,順差為553億美元。后金融危機時代,這個令人振奮的數據新鮮出爐,就像一劑強心針,激活了外貿企業的神經。盡管進出口數據超乎預期的樂觀,但是,中國的服裝外貿企業對高企的成本壓力依然充滿擔憂。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、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,這些都使企業利潤率承受壓力。與此同時,服裝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也面臨被動調整的推力。要變被動調整為主動調整,在漸進的過程中實現外貿“去廉價化”與結構升級。這對于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來說是必然的。中國經濟中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滯后了,而中國經濟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明顯不足,要素收入在初次分配的比例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都是下降的。 我們知道,一件外貿商品從原材料到國外消費者手中,經過接單員、生產企業、外貿企業、貨代公司、港口等一個個環節。仔細撥開一道道關口,我們發現,在這光鮮靚麗的數字背后,有著不被人察覺的艱辛與躊躇。 一方面,為了幾美分和外商爭得面紅耳赤,這是外貿企業為訂單發愁;另一方面,即使訂單滿滿卻人手不足,利潤被攤薄。密集的加薪潮下,紡織、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,遭遇到了巨大的成本壓力。除了勞動力成本的因素,在紡織品服裝出口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,匯率的頻繁波動也時時撥動著企業那根脆弱的神經。這是因為中國服裝出口價格由國際市場決定,制造商很難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出去,中國服裝或將告別 “廉價時代”。在此過程中,實力不濟的企業可能將遭淘汰,外貿結構面臨被動調整的推力,長期以來中國服裝業依靠低工資、高消耗、高排放推動增長的模式將難以為繼。 確實,在服裝外貿行業這條長長的產業鏈上,每個人都活得很累。雖然服裝企業向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產品,但大多數“中國制造”都處于產業鏈的低端,只賺吆喝不太賺錢。最新出現的一輪加薪浪潮,正在讓多年來一直依靠低成本優勢遍布全球的“中國制造”面臨巨大考驗。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,沿海地區幾度經歷用工荒之后,中國經濟距離“劉易斯拐點”(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)已經越來越近,勞動力成本上升成為必然趨勢。 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,動蕩的外部市場,也是“中國制造”面臨的另一大考驗。要想改變別人的思維定勢,只能先改變自己。如何轉變原有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依賴,不僅是一家企業,而是中國制造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。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都會減少出口企業利潤。在意識到原來的產品、市場將長期無利可圖時,企業就會開發新產品、新市場,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企業倒下,但存活下來的一定是實現了升級換代的企業。 |
發布日期:2010-8-23 【關閉窗口】 |